六月特刊清真寺的歷史
2012年06月01日
新聞詳情
泊頭正創六月 刊--美麗泊頭文化一(yi)篇《泊頭市清真寺文化》
泊頭清真寺位于市區清真街南端,始建于明永樂二年(公元1404年),占地面積11200平方米,房屋近200間,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。1982年7月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。2001年成為全國五批文物保護單位。是回族穆斯林群眾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動主要場所,也是泊頭市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。尤其是2004年電視劇《民族英雄馬本齋》在泊頭清真寺開拍以來,再現了馬本齋烈士少年時期在泊頭清真寺的成長經歷,也再現了馬本齋將這里作為主要根據地的戰斗歷程。
該寺坐西朝東,正門門樓闊三間,高十米,單檐歇山,古棚出廈,琉璃瓦頂,朱門銅飾,門媚楷書“化肇無”,“清真寺”黑地金字懸于上方。另兩側各有便門一個,繼之青磚布瓦,雕花圍墻,門臉建筑頗有氣勢。
寺內院落分為前庭、中庭和大殿。前庭院左右有南北義學各三間,正面是一座高約20米的二層三蒙班克樓,灰墻紅柱,石雕斗拱,攢尖綠頂,飛檐高翹。樓內下為閣,上為廳,四周裝有祀字形花梭欄桿,頂部有木質遺雕裙腰板、垂花柱,木作致。樓兩側各有便門一個,各建筑為重檐頂,相互映輝,華麗堂皇。
中殿由望月樓、南北便門、南北配殿、東耳房組成。望月樓為中院起點,下層為閣,磚砌石墻,飾圓窗,四周以12根方柱筑成圍廊,上起四面飛檐,廊柱間加棱形花欄桿;上層為廳,全木結構,外有窄廊,可過人,四周圍卐形花欄桿,頂部有木質浮雕腰板,垂花柱。此樓二層三蒙,重檐轎子頂(上層為重檐,下層為單檐),綠琉璃瓦罩頂。三層飛檐的飾物均為綠琉璃瓦制。
望月樓又稱班克樓、邦克樓、宣禮樓。望月樓:取望月確定時間之意,逢伊斯蘭教歷9月1日,登樓望月,見新月進入齋月。班克樓:清晨由宣禮員叫穆民禮拜(邦答,即晨禮,俗稱喊“班克”),現有鐘表,按時間禮拜,不再宣禮。
中庭院兩則南北陪殿各六間,且與義學石在一線,面向后坐進數尺,留下較大空間以突出大殿。正面則為三四米高的彩畫透雕三屏門—衣殿閣,出四跳斗拱層數多,出檐shendu大,薄威華貴。
大殿庭院(丹埠)兩邊各有漢白玉石橋通向南北講堂,南講堂為阿文小學,北講堂為阿文大學。北講堂東側有北跨院,設有沐浴室、燒水間十六間。
丹擇上為清真寺的主要建筑——禮拜大殿。大殿由前抱廈、前殿、中殿和后窯殿四部分組成,南北寬29米,東西長55米,呈凸形,號稱“九九八十一間”,面積為1159平方米。大殿建筑分前文后武。前廈與前殿較高,中殿較低,后窯殿則以六角瑣尖頂拔起,使之有所起伏。內部巨柱方梁,落架高大,且木質咬合,懸梁吊柱,雕花刻棱。后窯殿呈方形,墻壁飾有磚雕、花池。窯殿上起六角亭子,用木蕩成藻井形,正中懸下一木雕蓮花垂柱,六邊扶欄,全部透雕彩畫。大殿地面為800多塊柏木長方板鋪 ,可容1200多人做禮拜。大殿兩廊稍低,并有便門通向外邊,節日期間兩廊有幾百名婦女聽阿旬講“臥爾足”。大殿正門兩側有楹聯一副;原有明清兩代皇帝、太子太保衍圣公等達官顯貴的題匾18塊,現僅存“清真光明”匾一塊,藏于班克樓內,其他均為1982年以后所書。其中“圣旨”系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為北京牛街禮拜寺所頒,文革中丟失,1982年后修寺時又到北京牛街禮拜寺抄錄了原文,刻制成匾;“清真光明”匾系孔子75代孫孔祥珂所書;“清真垂教”匾系清朝重臣張之洞之兄張之萬所書;“清真”匾系康熙或乾隆的七皇子所書;“清真寺”匾系書法家陳叔亮1984年所書;“萬古長青”匾系全國政協六屆委員會副秘書長、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孫軼青1992年所書;其余題匾者有:張之洞、紀曉嵐、民國總統黎元洪(一說北洋軍閥吳佩孚),交河縣的四任知縣及滄州人劉佩臣等。
清真寺收到書畫作品多件,擇其要者有:畫家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書法一幅,隨贈徐悲鴻所做國畫(馬)一幅,畫上附詩:靜文愛妻存 伏櫪寧終古 窮追破寂寥 風塵動廣漠 霜草識秋高 定溯河源住 馬夷會見招 微能奔走耳 未死未辭勞 廿八年五月星海客中;回族畫家梁崎(泊頭西南曹莊人,曾任天津市畫院畫師,天津市美協會員,天津市文史館館員)贈該寺對聯一副,另作國畫(山水、花卉)四幅;孫軼青(曾任 文物局長,全國政協六協委員會副秘書長,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)書法二幅;紅楓(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)書法二幅;沈鵬(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)書法一幅等。
清真寺規模龐大且配置齊全,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,還強調了結構和藝術的協調統一,是典型的民族化了的伊斯蘭教建筑群。該寺在明萬歷、嘉靖年間進行了擴建,清代康熙、嘉慶、咸豐、光緒,以至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。寺內現存有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時的匾額,另有光緒三十四年,民國19年重修的磚刻。寺內還存有一個乾隆四十九年的“清真寺恩功記”碑等。
泊頭清真寺不僅 國內,且在國外伊斯蘭教界亦享有一定的聲譽。1935年,土耳其一中學校長麥爾穌穆曾來傳教考察。解放前,清真寺還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場所,先后建立過“貧民夜校”、“工人夜校”等黨的外圍組織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該寺遭到破壞。自1982年起,國務院宗教局、省文化局及泊頭市政府共撥款30多萬元,對該寺進行修繕,現主要建筑已按原樣修葺一新。2005年, 將投資700多萬元維修這座有600多年歷史的 文物保護單位,工期將歷時三年。
該寺坐西朝東,正門門樓闊三間,高十米,單檐歇山,古棚出廈,琉璃瓦頂,朱門銅飾,門媚楷書“化肇無”,“清真寺”黑地金字懸于上方。另兩側各有便門一個,繼之青磚布瓦,雕花圍墻,門臉建筑頗有氣勢。
寺內院落分為前庭、中庭和大殿。前庭院左右有南北義學各三間,正面是一座高約20米的二層三蒙班克樓,灰墻紅柱,石雕斗拱,攢尖綠頂,飛檐高翹。樓內下為閣,上為廳,四周裝有祀字形花梭欄桿,頂部有木質遺雕裙腰板、垂花柱,木作致。樓兩側各有便門一個,各建筑為重檐頂,相互映輝,華麗堂皇。
中殿由望月樓、南北便門、南北配殿、東耳房組成。望月樓為中院起點,下層為閣,磚砌石墻,飾圓窗,四周以12根方柱筑成圍廊,上起四面飛檐,廊柱間加棱形花欄桿;上層為廳,全木結構,外有窄廊,可過人,四周圍卐形花欄桿,頂部有木質浮雕腰板,垂花柱。此樓二層三蒙,重檐轎子頂(上層為重檐,下層為單檐),綠琉璃瓦罩頂。三層飛檐的飾物均為綠琉璃瓦制。
望月樓又稱班克樓、邦克樓、宣禮樓。望月樓:取望月確定時間之意,逢伊斯蘭教歷9月1日,登樓望月,見新月進入齋月。班克樓:清晨由宣禮員叫穆民禮拜(邦答,即晨禮,俗稱喊“班克”),現有鐘表,按時間禮拜,不再宣禮。
中庭院兩則南北陪殿各六間,且與義學石在一線,面向后坐進數尺,留下較大空間以突出大殿。正面則為三四米高的彩畫透雕三屏門—衣殿閣,出四跳斗拱層數多,出檐shendu大,薄威華貴。
大殿庭院(丹埠)兩邊各有漢白玉石橋通向南北講堂,南講堂為阿文小學,北講堂為阿文大學。北講堂東側有北跨院,設有沐浴室、燒水間十六間。
丹擇上為清真寺的主要建筑——禮拜大殿。大殿由前抱廈、前殿、中殿和后窯殿四部分組成,南北寬29米,東西長55米,呈凸形,號稱“九九八十一間”,面積為1159平方米。大殿建筑分前文后武。前廈與前殿較高,中殿較低,后窯殿則以六角瑣尖頂拔起,使之有所起伏。內部巨柱方梁,落架高大,且木質咬合,懸梁吊柱,雕花刻棱。后窯殿呈方形,墻壁飾有磚雕、花池。窯殿上起六角亭子,用木蕩成藻井形,正中懸下一木雕蓮花垂柱,六邊扶欄,全部透雕彩畫。大殿地面為800多塊柏木長方板鋪 ,可容1200多人做禮拜。大殿兩廊稍低,并有便門通向外邊,節日期間兩廊有幾百名婦女聽阿旬講“臥爾足”。大殿正門兩側有楹聯一副;原有明清兩代皇帝、太子太保衍圣公等達官顯貴的題匾18塊,現僅存“清真光明”匾一塊,藏于班克樓內,其他均為1982年以后所書。其中“圣旨”系康熙帝于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為北京牛街禮拜寺所頒,文革中丟失,1982年后修寺時又到北京牛街禮拜寺抄錄了原文,刻制成匾;“清真光明”匾系孔子75代孫孔祥珂所書;“清真垂教”匾系清朝重臣張之洞之兄張之萬所書;“清真”匾系康熙或乾隆的七皇子所書;“清真寺”匾系書法家陳叔亮1984年所書;“萬古長青”匾系全國政協六屆委員會副秘書長、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孫軼青1992年所書;其余題匾者有:張之洞、紀曉嵐、民國總統黎元洪(一說北洋軍閥吳佩孚),交河縣的四任知縣及滄州人劉佩臣等。
清真寺收到書畫作品多件,擇其要者有:畫家徐悲鴻夫人廖靜文書法一幅,隨贈徐悲鴻所做國畫(馬)一幅,畫上附詩:靜文愛妻存 伏櫪寧終古 窮追破寂寥 風塵動廣漠 霜草識秋高 定溯河源住 馬夷會見招 微能奔走耳 未死未辭勞 廿八年五月星海客中;回族畫家梁崎(泊頭西南曹莊人,曾任天津市畫院畫師,天津市美協會員,天津市文史館館員)贈該寺對聯一副,另作國畫(山水、花卉)四幅;孫軼青(曾任 文物局長,全國政協六協委員會副秘書長,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)書法二幅;紅楓(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)書法二幅;沈鵬(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)書法一幅等。
清真寺規模龐大且配置齊全,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,還強調了結構和藝術的協調統一,是典型的民族化了的伊斯蘭教建筑群。該寺在明萬歷、嘉靖年間進行了擴建,清代康熙、嘉慶、咸豐、光緒,以至民國時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繕。寺內現存有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時的匾額,另有光緒三十四年,民國19年重修的磚刻。寺內還存有一個乾隆四十九年的“清真寺恩功記”碑等。
泊頭清真寺不僅 國內,且在國外伊斯蘭教界亦享有一定的聲譽。1935年,土耳其一中學校長麥爾穌穆曾來傳教考察。解放前,清真寺還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活動場所,先后建立過“貧民夜校”、“工人夜校”等黨的外圍組織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該寺遭到破壞。自1982年起,國務院宗教局、省文化局及泊頭市政府共撥款30多萬元,對該寺進行修繕,現主要建筑已按原樣修葺一新。2005年, 將投資700多萬元維修這座有600多年歷史的 文物保護單位,工期將歷時三年。